2015年棚改帶來新周期,但前提是房企擴表和人口進城。2015-2017年棚改推動三四線城市的上行周期,與市場僅考慮需求端不同,其有三個前提:1)棚改需有土地出讓作為政府前期投入資金的閉環,需房企擴表拿地支持;2)棚改帶來中期土地凈出讓,需產業發展、人口進城保證動態平衡;3)需金融支持政府加杠桿作為催化劑,宏觀層面也是新的寬信用渠道。2015年三者均具備:房企股權融資及發債融資放松,資產負債表和土儲大幅擴張;農民工年凈增在400萬左右,部分資本驅動型產業仍有空間;PSL累積提供超3萬億貸款支持。棚改開工規模從300萬套提升至超600萬套,低能級城市迎來上行。
2022年棚改被重新討論,但力度和效果將不及2015年。2021年下半年市場下行,近期棚改作為后置政策被重新祭出,節奏與2015年較相似。但1)不僅地方政府配套支持力度不足,而且PSL規模仍在下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預計2022年棚改新開工僅150萬套左右,僅為高峰時期的1/4;2)短期看,房企處于縮表狀態,拿地意愿不足,尤其對于低能級城市,導致棚改難以形成資金閉環,也難刺激額外購房需求釋放;3)中期看,雖然2015年是以去庫存為目標,但在賣地謀發展模式下,房企的庫存去化周期實際是上升的,部分城市高庫存問題并未實際解決,中期動態均衡失效導致棚改政策難以再現。
棚改難啟也是需求端政策效果乏力的顯現,根源在于經濟增長從資本驅動轉向全要素生產率驅動。1)過去地產繁榮源自經濟處于資本驅動發展階段,地產起到提供資本作用。房企加杠桿超前拿地,地方政府用基建、招商引資補貼、低價出讓工業用地等方式,為經濟增長提供資本。從而地產成為貨幣政策傳導的重要一環,微觀基礎是房企負債率提升至80%。2)舊模式放大了政府在要素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展重資本產業有一定優勢。但在全要素生產率驅動經濟增長階段,經濟聚集化、高端化,舊模式難以推動高質量增長,當前資本低回報率不僅造成經濟結構扭曲,更蘊含高債務風險,從而本輪地產放松與歷史周期極大不同,棚改亦難重啟。3)政策拐點是2018年資管新規。
新模式下,城市分化的大趨勢已經初現真容。城市分化已在進行時,2017年后非常明顯,長三角城市群潛力巨大。復蘇偏弱,看好三個機會:1)低風險資產資產荒,推薦有穩定現金流實物資產的房企,推薦中新集團、金融街;2)二線國央企結構性擴表,受益中交地產、建發股份,繼續推薦頭部國央企,萬科A、保利發展、招商蛇口等;3)竣工成房企資金的重要來源,利好產業鏈。
風險提示:重走土地金融老路;疫情使得行業風險不可控。
本網站不是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公司”)證券研究報告發布平臺,以上內容節選自國泰君安證券已經發布的研究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完整版報告。如需了解詳細的證券研究信息,請具體參見本公司發布的完整報告。
本網站所載內容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本公司對此保留一切法律權利。未經書面許可,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復制、轉載或引用。除本站外,本公司并未授權任何公眾媒體及其他機構網站刊載或者轉發本公司發布的證券研究報告。
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證券研究報告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本公司也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公司證券研究報告所載任何內容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在決定投資前,如有需要,投資者務必向專業人士咨詢并謹慎決策。